醫療廢物是固體廢棄物的一種,對其進行精準、科學處置,事關生態環境改善和人民健康福祉。
近年來,南充市以醫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目標,積極探索“互聯網+醫廢監管”。9月10日,記者從市衛生健康委、市生態環境局獲悉,目前,南充市醫療廢物全域全流程在線監管閉環管理云平臺投入試運行,全市8298家醫療機構、3家醫廢集中處置企業以及所屬的醫廢專用運輸車全部納入平臺,實現了對醫廢產生、收集、貯存、運輸、交接、處置6個關鍵環節的閉環監管。
一張“身份證”醫廢處置可追溯
當天上午,記者在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看到,一位“全副武裝”的醫廢收集人員正推著一輛黃色的醫療廢物智能收集車,輾轉于各個科室,與科室負責護士交接醫廢信息。
掃描、稱重、核對后,醫廢收集人員用手持機生成一張涵蓋時間、地點、類別、重量、交接人等信息的二維碼,粘貼在醫廢袋上,隨即將它們統一送往醫院內的醫廢暫存間。
“所謂醫廢,就是指醫療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對其進行分類收集、科學貯存非常重要。”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后勤保障部醫療廢物收集現場負責人羅毅告訴記者,醫院設置有醫廢處置室、污物間、暫存間,近年來,還購置了醫療廢物智能收集車。醫廢產生后,護士將對其進行分類打包,交給醫廢收集人員。
“以前,醫廢的收運主要是人工操作、手寫記錄,這一過程不僅麻煩,而且容易計算失誤。如今,通過智能化的手段,為每個醫廢袋貼上二維碼,擁有‘身份證’,不僅可以避免操作過程中產生數據不精確的困擾,還能更加直觀地了解各科室醫療廢物的產生收集情況。”羅毅說,這些貼好二維碼的醫療廢棄物在暫存間內存放的時間并不會太長,當天就會有醫廢處理企業前來統一轉運。
南充醫療資源豐富,全市共有醫療機構8298家,醫廢產生量大面寬。一直以來,醫廢源頭分類收集體系欠完善、手工交接填單、醫廢具體重量無法追溯等是傳統醫廢管理的隱患。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醫廢處置,市衛生健康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部門聯動,建設并不斷完善醫廢閉環管理信息系統,建成市醫療廢物全域全流程在線監管閉環管理云平臺。將全市8298家醫療機構,從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到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全部納入該平臺進行監管。在醫院環節,實時錄入上傳醫廢收集、轉運、暫存的相關數據,通過一張代表身份的二維碼,讓每一袋醫廢都可控、可管、可追溯。
一個“大平臺”線上監管智能又高效
如果說醫院、診所、衛生室是需要監管的源頭,那么轉運和處置便是需要監管的中端和末端。
營山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位于營山縣城城郊,是2021年1月投入運營的一家醫廢處置機構。記者看到,處置中心的大門口整齊停放著6輛醫療廢物轉運車。“每天早上5點,工作人員就會按照規定的路線,前往指定醫院收運醫廢。”該處置中心負責人王國名告訴記者,在裝車之前,處置中心工作人員會和醫院做好交接,錄入、上傳裝車的醫廢相關數據。車輛到達處置中心后,將通過高溫滅菌、破碎等程序進行處理。產生的廢水轉交污水處理廠處置后達標排放,廢渣交由垃圾處理廠處理,實現了醫療廢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置。
據了解,目前,我市共有3家醫廢處置企業,日處理能力37噸,醫廢運輸車輛22臺,單次運輸能力30噸,醫療機構、運輸車輛、處置企業共同構成了醫廢處置的封閉鏈條。市醫療廢物全域全流程在線監管閉環管理云平臺正是將醫廢處置的前、中、末端全部納入了監管體系。
進入市衛健委一樓大廳,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液晶顯示屏,上面滾動播放著我市醫療廢物在線監管的實時監測數據。“通過平臺,不僅可以看到醫療衛生機構醫廢產生、收集、存貯、交接情況,還能查看醫廢轉運車的實時位置,一旦有問題系統就會及時報警提示。”市衛生和計劃生育監督執法支隊執法人員劉志剛告訴記者,有了這個監管系統,執法人員就相當于配備了“千里眼”,能夠全天候線上實時查看各個醫療機構的醫廢收集轉運情況,如發現違規行為,將第一時間展開調查及風險隱患排查。
“在線監管平臺就如同一個‘智慧大腦’,不僅形成了醫療廢物在線監管的閉合環路,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執法效率。”劉志剛說。(南充日報)